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25-02-04 18:04:19 浏览: 次
2025年2月,随着蛇年新春的到来,苏州的艺术与文化展览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为寒冷的冬日增添了一抹温暖的色彩。从绘画、雕塑到传统艺术,从现代设计到历史文物,各类展览交相辉映,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以下是本月不容错过的观展指南,让我们一同走进艺术的殿堂,感受文化的魅力。
本次展览特别聚焦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的法国版画艺术,通过4大主题空间、10个章节、71位艺术家的120余件作品,涵盖铜版、木版、石版、网版,四大版画艺术种类,5万余字的详尽介绍,深入且全面展示法国版画艺术的兴起及其辉煌历程。展览深入探讨了版画技术的演进、艺术机构的促进作用以及艺术家们的原创力,再现了艺术家们精湛的技艺和创新精神,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与审美观念。
2024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了全人类的宝贵文化财富。春节蕴含了非常丰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承载着中华文化所蕴含的丰富习俗仪礼、技艺与知识,表达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也成为了艺术家创作、表达生活之美的灵感源泉。
这是苏州博物馆与齐云先生的第四次合作,此次展览我们将太平天国忠王府主庭院和西庑廊分为四大主题区域——“家乡的那碗面”、“家乡的那杯茶”、“家乡的那扇窗”、“家乡的那口锅”。以年味为主线、四季为支线,将民间窗棂之美与传统园冶手法相结合,最终以赏席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大家更直观的感受到旧时年节的热闹与欢快。
范伟群,1970年生,江苏宜兴人。他生于陶艺世家,为宜兴“大生壶”第四代嫡传,自幼受陶艺世家氛围熏陶,得徐汉棠等名师大家指导,研习紫砂陶艺至今已近四十年,博采众长,技艺精湛,艺术成就得到业内外人士的高度认可。他所创作的紫砂陶作品工精、形美,文化内涵深厚,被岭南美术馆、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紫光阁、大英博物馆,以及美国、韩国等多家博物馆及机构收藏。
本次展览,苏州博物馆与范伟群先生携手,精选紫砂陶艺术作品近60件(套),分“大德曰生”“姿含龙虎”“妙契精奥”三个单元进行展示。让我们于此冬日里暖一壶好茶,品鉴传统紫砂陶艺术的魅力,感悟茶香中的匠心独运,领略传统非遗的深厚底蕴。
本次特展共汇集河北博物院、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咸阳博物院、成都博物馆、绵阳市博物馆、焦作市博物馆、徐州博物馆、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等文博单位的240余件组汉代文物精品,再现汉代人日常生活中的勤劳、温馨与富足,也展现汉代人精神世界中对宇宙的想象,对生命的注解。
本次展览,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汉代时期百姓的居住空间、饮食用具、农业劳动场景,还可以窥探到汉代人精神世界的重要内容,也就是对长生不老,幽冥永生的探寻。从形态各异的陶屋到营造了汉代家庭欢聚宴饮的饮食器具,从线条优美,比例精准的陶俑到寄予了汉代人富贵长生的梦想的摇钱树,除此之外,本次活动特别邀请了展览的内容策划许鑫城老师,带来策展人专场导览活动。通过互动讲解,读懂汉代包容、开放、自信、多元的精神和胸怀,感受深沉雄大的气魄与精神,唤醒流淌在民族血液里的永恒记忆。
在江南,不画园林乃憾事也!一座苏州城,半部园林诗。园林是无声的诗,是立体的画。从东晋陶渊明“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的表述中,不难体会出园林不仅可以暂避人间喧嚣,还可以获得心灵的安顿。园林中的一丘一壑、一草一木都蕴藉前人的情怀和哲思,都折射着昔日的光华,沉淀着岁月的沧桑,积累着千年的悲喜。
本次展览是艺术家钱兆峰迄今为止作品数量最多、类型最全、规模最大的一次个人展览。展览通过“营造法式”“人间生灵”“造化万物”“屏俗隔尘”“以花入禅”5个篇章,88件作品,多角度展现了他在绘画语言上全新探索的成果。钱兆峰的艺术作品处处都流露出一种东方意蕴,中国画的诗痕,通过绘画材料与技法的运用融合油画与水墨的意韵,赋予作品强烈的个性,令人耳目一新。
由苏州东吴博物馆和陈凤九文化工作室联合举办的“古玉重辉 穿越七千年的璀璨:中国古代玉器发展历程全揭秘”特展是著名收藏鉴赏家陈凤九先生众多系列之一,本次展出的120余件古代玉器展品,从红山文化、齐家文化等史前文化时期开始,经战国、汉代到明清时期。藏品时间跨度长、种类全,集聚了各个时期的精品,是一场中国玉器文化的饕餮盛宴。
从古至今,玉器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权力的象征,更是美的化身。玉器见证了中华文明的辉煌历程。每一块玉器,都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匠心,它们穿越时空,与我们对话,让我们感受到那份跨越千年的美丽与感动。
提及江南,人们便会联想到遍布各处大大小小的古典园林。这些园林的设计充满巧思,人造景观与自然物象的结合浑然天成。用计成的话说,这就叫“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本次特展是由苏州湾博物馆联合 12 家文博单位,于计成家乡吴江举办的原创专题展,也是《园冶》刊行四百多年后首次回到作者的家乡展出。展览汇集各类相关书画、古籍和器物,是对迄今为止计成及《园冶》研究成果的全面展示和回顾,也通过展厅中园林式的场景布置,力图为观众奉上一场兼具知识性与艺术性双重体验的精彩盛宴。
提及张大千,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是我国近代知名国画家,擅画山水、花卉、人物,以多变的画法、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卓越的创新精神,赢得了“五百年来一大千”的美誉。他一生结交画友无数,其中就有多位吴江人士。
1月15日,苏州湾博物馆推出特展“张大千和他的朋友圈”,还原一个精彩多样而又富有人情味的、由国画名家张大千和他的师友、弟子汇集而成的朋友圈。
核雕,又称果核雕刻,是中国传统的微型雕刻工艺,主要以桃核、杏核、橄榄核等果核为材料。艺人们利用果核的自然形态和起伏变化,采用雕、镂、镌、锉、凿、钻等技法,在其上雕刻出各色人物、花鸟、兽虫、山水、舟船、楼阁等形象和文字内容。这一在窄小空间上进行的雕刻艺术打开了一扇通向精微世界的窗,因其所融纳的历史文化性、意趣盎然的可玩性,成为风靡大江南北的掌上奇珍。然观历史文献,有关核雕的记载寥寥可数。这种“恣取万象于一毫”而“纳须弥于芥子”的“鬼工技”,留下的传世实物也并不多见。当代核雕工艺在苏州光福、广州增城、山东潍坊等地发展繁盛,而我们对早期核雕的面貌仍是一种遥远而又模糊的印象。
为此,吴文化博物馆开办“匠艺”系列展的第七个特展《奇巧技——核雕的记忆与技艺》。展览借由105件/套明清至今的核雕精品,挖掘核雕作为宫廷艺术收藏品与民间工艺品的深厚历史人文底蕴及明清以来的工艺传承,为核雕工艺发展提供可借鉴可参考的文化和技术范本。
马,一种代表着速度和力量的动物。在人类生产、生活和战争中,它既有乘骑之利、上阵征战之功,亦有日常情思、艺术表达之美Bsports必一体育。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和文化交流史,马均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具有“国际性”的动物。
而“人”与“马”的关系,也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深刻、持久且具有变革意义的关系之一。五千多年前的亚欧大陆上,人类出于实用目的开始饲养马匹,这是人类与马的首次接触。其后对马的驯化,成为了影响战争且促进人类流动、贸易与文化交流的重要转折点。数千年来,这种纽带关系不仅塑造了人类社会,也影响了马自身的命运。
从被狩猎到被驯养,从在运输、战争中发挥作用,再到全球文化中象征意义,马逐步成为了历史发展进程中权力的标志与象征,对军事战略、古代贸易路线的发展以及艺术、神话和现代医疗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马仍然是许多文化传统的核心。故而Bsports必一体育,回顾“人”与“马”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时代镜像” 展览不仅是对黄君辉艺术成就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艺术与时代、艺术与大众之间的一场深度对话,是对当代中国社会与文化丰富内涵的一次深刻剖析。黄君辉通过对当代中国社会的深度审视与表达,将对时代的感知与思考转化为独特的视觉语言,让观众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切实感受到时代的气息与社会的变迁。他的作品真切展现了城市化进程中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疏离,深刻揭示了商业化浪潮下文化认同的重塑历程,为我们理解当代中国社会与文化的丰富内涵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视角。
黄君辉,1973年出生于河北省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美术教育硕士,美国芝加哥康考迪亚大学访问学者,苏州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黄君辉的艺术创作风格丰富多样,涵盖装置艺术、综合材料绘画等多种形式。他的作品主题深刻且多元,常常聚焦于社会变迁、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以及历史记忆与遗忘等社会文化议题。他在艺术形式上不断探索创新,积极将多种材料和表现手法相融合,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同时,他深入思考艺术与社会的关系,通过艺术创作引导公众关注和反思社会现象、历史记忆以及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代艺术在社会文化层面的深度发展,让艺术不仅仅是美的呈现,更是思想的启迪和社会的映照。
瞿⼦竣(⼦竣zijun®),1994年出⽣在苏州,艺术家、绘本画家。善于通过独特的术视⻆参与到当代艺术、城市空间、绘本、IP产品等不同领域的国内外品牌跨界合作。著有《苏州》、《兔小囡在苏州》、《大运河上月亮船》等绘本。曾与Nike、Vanke、吨吨等品牌联名。
本次展览是子竣艺术才华的一次全面绽放。从抽象花卉的绚烂多彩,到黑白线稿的简洁明快,再到图案系列的巧妙构思,每一幅画面都是生命哲学的视觉演绎,是抽象与具象交织的梦幻篇章。抽象花卉的绚烂,如同生命之树在心灵的土壤中茁壮成长,它们以色彩斑斓的姿态,诉说着生命的热烈与不屈;而黑白线稿的简洁,则是对生命本真最纯粹的提炼,线条的流转,空间的交错,无一不在揭示着世事无常与宇宙恒常的微妙平衡。
值得一提的是,子竣在全新系列作品中巧妙地融入了图案与英文元素,使得每一幅作品都充满了跨文化、跨语言的对话与共鸣。这些元素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也展现了艺术家对多元文化的包容与尊重。图案和英文的结合构成了独特的物语,倾诉着艺术家内心深处的情感。这些元素如同隐藏着秘密的钥匙,引领人们探索心灵领域。
本次举办的艺术家田牧个展“灵动之躯”以感官和私人经验作为线索,以先锋、革新的视角,在看似随机的图像中传递一种集体共有的感受,探讨人类通过感知相互联结的意义。展览呈现了艺术家田牧近年来持续探索与创作的近百件艺术作品,涵盖浮雕、绘画、装置、雕塑、影像等多种艺术媒介,它们表达多元、风格各异,却呈现出一种内在的和谐之美,共同图绘出了一个汇聚生命力、感知力与创造力的当代科技艺术图景。
春天是新变的季节,是感受冲破泥土,冲破寒冷冰封,冲破萧瑟禁忌的时节。人不能一直活在冬天,但过去也不会轻易逝去。困惑、裂痕、挣扎…….生活里有太多潜流的裂变,灵魂向下游泳,深海奥义的压力令肉体最终要浮上来。在深与浅之间,每个人都是懵懂孤独的探索者。
在这批新潮的作品里,有性情的释放、冷僻的观察,也有意念的幽静、淡漠的燃烧。四种截然不同的艺术主题、视角、风格,带给人不同的全新感受与思索。
本次画展展出学生们围绕“灵蛇献瑞”主题创作的绘画作品。从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到融入现代绘画技巧,每一幅作品都充满了故事性和创造力。更有超轻黏土蛇年贴画、蛇年插画等多样化的艺术形式,感受到孩子们对新年的美好祈愿和无限想象。
除了绘画作品,还精心准备了剪纸艺术、版画创作、书法与剪纸结合的独特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学生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更体现了他们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精神。特别是立体春字剪纸、折纸拼接蛇等装饰品,每一个细节都是孩子们想象力的延伸,是他们心中美好世界的呈现。
本次展览共展出68件精品力作,涵盖了油画、丙烯等多种绘画方式。张方白老师的作品以其极具个人风格的涂绘语言和强烈的精神性而著称。他在用色、笔法、造型、结构以及形而上品质等方面都形成了独特的体系性建构。他的作品充满了悲剧性的意蕴,通过对这些意蕴的深度揭示,张方白把他的艺术创作推向了一个常人难以企及的精神高度。另一位中央美术学院的校友—韩中人老师,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阳刚气质,这源于他对“钢城”鞍山繁荣景象与工业化氛围的深刻记忆。同时,他对水性材料的实践和运用也形成了其独特的表现性语言。近年来,韩中人以庞大的《自然·城市》系列作品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他的笔触放纵、色彩对比强烈,传达了生命的张力和对自由的渴望。
两位艺术家作为新一代中国油画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作品不仅代表了中国声音,也实现了传统与现代、历史发展与前沿引领、“中国表现”与西方艺术的和合与共生。
2024年仲夏,邢少兰先生将个人创作收藏的绘画、书法、篆刻作品及相关文献资料共计199件(套)无偿捐赠给太仓美术馆收藏,这些艺术珍品亦成为泽被后世的娄东公共文化财富。
邢少兰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山水画的继承、开拓与发展,无论是恢弘巨篇,还是册页小品,均给人以自然细腻、优雅盎然的审美体验。他的山水画和花鸟画俱以宽阔的视野和细腻的笔调讴歌崭新的时代风貌,表现壮丽的祖国山河和恬谧的江南水乡,进而传达新的文化意识。
本次展览展出邢少兰捐赠的艺术珍品34件,包括其山水画、花鸟画及相关文献资料。展览分为“与古为徒”“食古而化”“守正求新”三部分,旨在全面回顾邢少兰先生的艺术生涯,展现其艺术成就与娄东画派的文化底蕴,为观众提供近距离感受艺术魅力的平台。
本次展览展出吴作人先生的32幅速写、书法作品,内容涵盖其从20世纪20年代至80年代的创作轨迹和艺术风貌。这些作品或见卓绝历史,或展时代风采,或显人文精神,或发艺术光亮,多方面、全方位地展现出吴作人在速写领域的卓越才华和扎根生活、抒写人民、讴歌时代的现实关怀。此外,我们还精心挑选了吴作人夫人萧淑芳、三姐吴之琦、五哥吴之翰以及学生朱乃正、潘世勋、侯一民等人的国画、书法、油画作品10余幅,希冀从家族生态和艺术教育等多个维度进行系统而深入地剖析和重构,诠释吴作人艺术中蕴含的人民性与现实性、真实性与想象性、创新性与精神性,以及先生在文化碰撞、地域文化融合发展的格局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本次展览根据周京新近期的创作主题分八个板块进行呈现:“苏州园林写生系列”、“四明山庄写生系列”、“愚园写生系列”、“艳惊系列”、“芙蓉飞鸟系列”“角色系列”、“战士系列”和“游系列” ,展出共计136幅作品。从都市园林、戏剧人物到花鸟游鱼,画家的笔触始终饱有情感的温度,栩栩如生的水墨形象体现出画家澄怀观道的心境,蕴含着丰富的生命力与人文精神。
我国明清时期的书画艺术,别开生面,独具特色。“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人尚态”,是后人对历史上书法艺术特色的评价;“元尚意,明清尚变”,则是后人对历史上绘画艺术特色的评价。“尚态”、“尚变”,足以反映明清书画艺术的创新和活力。这一时期,书界先后出现“三宋”、“二沈”、“吴门三家”、董其昌、徐渭、王铎等先杰,画界则先后出现了“明四家”、“四王”、“四僧”、“扬州八怪”等大家,其可谓人才辈出,群星璀璨。这一生龙活虎的文化大背景,对运河沿线的商业大都市淮安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书画方面,明末遗民才子万寿祺、书法大家宋曹、清代诗人画家边寿民、金石学者罗振玉等用如椽的大笔、饱蘸灵性的墨彩创造了一幅幅传世佳作,让淮安文学艺术的天空灿烂辉煌。
本展览特从淮安市国有馆藏的数千件明清字画中,遴选了七十余件代表作品,试从①明之文翰留痕处;②明末遗士交游地;③名家丹青多唱和;④名宦科甲互辉映;⑤淮郡名士竞风流共五个部分展开“淮上风物留翰墨”之综述,在展示这些传世精品书画魅力的同时,展现作者和淮安历史文化底蕴的深厚渊源。
铜镜是古人梳妆照容的生活用品,是铸造和使用时间最长、流行区域最广的一种青铜器。4000年前齐家文化铜镜的发现,拉开了中国古代铜镜历史的序幕。铜镜历经齐家文化到春秋时期的萌芽、战国的兴盛、两汉的繁荣、魏晋南北朝的中衰、隋唐的鼎盛、辽宋金的平稳发展,至元明清日趋式微Bsports必一体育。铜镜在实用之外,附加以古人的思想精神和意识信仰的诉求,以绚丽的纹饰、丰富的铭文记录着各个时期古人的社会文化生活,映照着不同时代的文化内涵。
镇江地处长江、运河交汇处,因其控江河要津、扼漕运咽喉的地位,变成一个八方辐辏之地,各地的铜镜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镇江博物馆馆藏铜镜数量多,品种全,虽只是中国铜镜史上的沧海一粟,却可管窥古代铜镜的兴衰历史。本次展览汇聚历代铜镜精品及各种妆奁用具,通过对铜镜梳妆功用、发展演变和纹饰内涵的阐释,让观众在探索古代铜镜绚丽艺术的同时,体悟中国丰富多彩的铜镜文化。
2023年,为搭建青年水彩粉画艺术家展示的新平台,打造青年艺术家描绘时代精神图谱的新品牌,由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主办,杭鸣时粉画艺术馆策划实施的“鸣于时代——全国青年水彩粉画艺术家推广计划”项目正式拉开序幕。第一期“贾巍、周建捷双个展”的成功举办,激发了公众对水彩粉画艺术的兴趣与关注。作品凭借新颖、独特的艺术形式吸引众人目光,引领更多人走进水彩粉画的艺术殿堂。同时,对“美育”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成为生动的课堂,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引导“学习者”开拓思维,培养创造力与审美能力。
今年,我们推出了“姚芳华、王巍双个展”,共展出两位艺术家的59幅水彩作品。在题材上,涵盖了自然风光、人物肖像、现代都市等各个方面;在表现风格上,既有写实主义的细腻刻画,也有抽象表现主义的自由挥洒;在技法上,更是不断推陈出新,融合了多种绘画语言和手段。他们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水彩的独特魅力,更反映时代精神,彰显时代审美观念,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